诗论片断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试论网络时代的诗歌创作

时代的列车已经呼啸着驶入21世纪,数字化、都市化的浪潮席卷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在我们置身的网络信息时代,“你上网了吗”取代了上世纪“饭吃了吗”这一日常问候语。在这崭新的时代,在这泱泱诗国,诗歌又面临怎样的处境?诗歌又将走向哪里呢?

一、 世纪之交的诗歌状况

上世纪初发端的新诗运动,给绵延千载的汉语古典诗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给日益呆滞的诗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近百年的新诗史,曾经几度动荡兴衰,终于迎来了繁荣成熟的时期。上世纪末市场经济下的全面开放,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日益纷繁、五光十色的新时代,却使这个曾经万众瞩目的文学皇冠同文学一起退居边缘地带。
1、大众传媒和非诗报刊的排拒
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与崇拜牵引着世人的视线,更多的人陷于俗务,而对内心世界尤其是他人漠不关心,以情为中心的诗歌难免也被疏远和忽视。不懂诗歌不解诗意的总编和编辑们对诗歌的漠视就成为时尚,原先辟有诗歌版面或设有诗歌栏目的副刊纷纷取消。纷纷扩版的报刊难道说就不能给短小精悍的诗歌以方寸立足之地吗?
2、 诗集和诗人鲜有市场
一方面是诗集的大量自费印制,另一方面是大小书店中诗集难以上架入柜。诗集没有在市场中占据应有的份额,诗集不再被鲜花和热烈的掌声所包围。诗集成了诗人的赠品和圈子内部的交流,诗人成了“儒雅”的“北宋(白送)”诗人。诗人们悄声细语、羞羞答答、欲抱琵琶半遮面。
3、 诗歌报刊的固守和变革
世纪之交中国诗坛的权威刊物《诗刊》和《星星》不约而同变革扩版,从月刊改为半月刊;《诗歌报》和《诗神》几经波折仍以《诗歌月刊》和《诗选刊》全新的面目活跃诗坛;《绿风》依然劲吹、《诗林》依然繁茂、《诗潮》依然奔涌,一批公开发行的诗刊依然坚守诗坛。非公开发行的大批内部诗报刊依然活跃民间,并走向成熟。一大批诗人和诗歌编辑仍在执著地耕作,诗歌的园地依然生生不息。
4、 网络诗歌的崛起和活跃
诗歌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文学的轻骑兵,搭上了新世纪网络快车,终于又吸引了大批诗歌爱好者。网络提供了诗歌写手自由发表的平台,网络诗歌犹如卡拉OK让欲歌者一展歌喉。读者可以在网上读到鲜活的诗歌听到诗人的心声。网络给世纪末显现疲软灰暗萧条衰弱的诗歌带来了生机和亮色。中文诗歌网站(点)雨后春笋风起云涌已达十万多个,一个诗歌的春秋时代自由年代将要到来。但缺少编选的网络诗歌泥沙俱下,又让读者无所适从。
诗歌面临的困境同诗人自身的创作不无关系。人格矮化、血气流失已经成为世纪末以来诗坛的一大通病,“贫血”、“缺钙”让无数诗人病入膏肓,崇高感的丧失带来诗歌的琐碎小器,破碎的激情掩盖不住诗人的冷血,叙事性和戏剧化也提不起读者的兴趣,诗歌感动不了诗人自己更感动不了读者。“贫血”就是“薄情”,就是缺乏抒情的感染力;“缺钙”导致“软骨症”,就是缺乏思想的震憾力。这应该缘于诗人爱心的缺失以及对生活的浮躁和不耐烦。太多的绵软精致“绣花枕头”和“花拳绣腿”,缺乏的是大气粗犷、洪钟大吕。大环境的“冷”与小天地的“热”,诗人的“冷眼”和读者的“热望”,这种反差就构成了诗歌的生态。
(待续)


本贴由王青木于2003年10月21日11:34:47在乐趣园石牛斋〗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