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百感续


续这篇浮生百感,源起一位朋友的一句话,那日在西子湖畔的湖畔居,楼外风雨交加,平静的西子湖竟也波澜起伏。

“现在如果有人落水,会被淹死的。”我说。

“人有很多的感受,将感受记录下来,对未来是一种启迪。你看今夜的西湖如此的不平静,如果没有人去想,没有人去写,谁又知道宁静的西湖也暗藏着杀机?”

这时的她如一帘幽梦般的宁静……

25.看世说,话出世入世

世说里有一则故事: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简文帝时期内乱频繁,强敌压境,晋家江山风雨飘摇。出家高门的谢安被认为其雅量足以镇安内外,可是,谢安本人却“无处世意”,高卧东山坚不出仕。

简文帝虽是个窝囊皇帝,在位两年一直战战兢兢,害怕被独揽大权的桓温废黜。可是他虽无济世之略,却有知人之明。谢安虽放情于丘壑,纵意于林泉,泛舟于沧海,似乎真的“去伯夷叔齐不远”,但其每次外出游赏,总要携妓相陪,据此简文帝断言:“安石必出。”理由是:“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一个纵情声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归隐的,即便你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如果不放弃你的激情与冲动,不甘心平淡的生活,如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也就成了空谈。

作者: 慕容逸  时间:2002-06-21.08:41:28 来源: 61.153.104.*

26 略

27 略

28. 看世说,话桓温

“清谈误国”是桓温的论调,这话虽为清雅之士不齿,但对社会来说,原本不错,谢安出仕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如果没有谢安,前秦的八十万大军早已踏本晋家江山,那些士大夫也会沦为亡国奴,又如何会有竹林七贤的栖身之地?

桓温是一代枭雄,当时可算是权倾朝野,简文帝对他也一直很害怕,当时的士人都暗骂其冷血无情,可是谁又知道桓温多情的的一面?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这件惨事虽发生在猿母子身上,但惨切足以催人泪下。百里哀号当令三军易色,寸寸柔肠亦使天地改颜,桓温非常迅速而妥善的处理了这一件事,体现了他的豪爽中也不乏推人及物的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正是美好与永桓的人性,是人类本善的根源。


29. 看笑傲江湖,谈令狐冲
金庸小说的男主角中,有两个人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的,这两个人就是令狐冲与杨过,还有一位东邪黄药师因不是主角不在其例。我行我素有两种,一种是的令狐冲式的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另一种却是杨过式的叛逆与愤怒。

看似潇洒的令狐冲似乎无欲无求,一代隐者之风,但有两样东西是他一直不懈追求的,一是真挚的感情,二是独立的人格。令狐冲是个极念旧情的人,对于岳灵珊和岳不群,这两个与他从小就有深厚感情的人,即使知道他们误解他,冤枉他,他仍然割舍不下这份旧情,岳灵珊移情别恋,可是他从头到尾都是那么怜惜疼爱于她,为了她在封禅台上自伤,为了她答应照顾林平之。这种对感情的“痴”,恰恰是他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他对岳灵珊的痴情也使任盈盈为之倾心。

《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可以说是影射那个疾风骤雨的年代,小说中也特别注重对令狐冲“人格独立”的描写,在那个年代中,作为个人最可贵的品格,无疑就是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当方证以令狐冲入派为条件,要传“易筋经”救他的命,令狐冲慨然拒绝;当“天王老子”向问天也向任我行下跪时,令狐冲却卓然独立,在那个年代中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念旧与独立人格,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令狐冲。

作者: 慕容逸  时间:2002-06-22.07:48:49 来源: 61.130.145.*

30. 侠,士为知已者死,话荆轲与高渐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临行的易水唱别,唱得寒气侵逼,唱得直冲宵汉,唱得天地失色,唱得千古留芳。

易水相送,荆轲走了,图穷匕首见,但没有刺到秦王,荆轲却真的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两人志趣相投,境遇相仿,一样的侠气,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好酒一样的钟情音乐,两人常在市井的小酒店里,一个高歌,一个击筑伴奏,借酒消愁。

荆轲事败,高渐离继亡友遗志,熏瞎了双目,借为秦王击筑,恃机暗杀,事败身亡。

当时的侠客其实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他们刺秦也不是为了什么苍生百姓,荆轲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高渐离则是为了继承好友荆轲遗志,这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愚蠢与狭隘,但荆轲与高渐离却格守“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训,在他们看来为知已好友而死,是义不容辞、理所当然的事,这也就是“义气”两个字的根源。

作者: 慕容逸  时间:2002-06-22.08:07:37 来源: 61.130.145.*

31. 侠,士为知已者死,豫让击衣

知道三家分晋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一个人物——豫让。

豫让早先在范氏门下做事,范氏亡后,转投智伯,受到高度礼遇,于是他尽心尽力为智伯效命。韩、魏反戈后,他带兵力挽狂澜,但终独木难支逃往深山。在树倒猢狲散的局面下,他为了维护智伯的尊严,为证明天下尚有正气,为报知遇之恩,为重现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训,他出来了,准备以一腔热血换回天下正气。最后的结局是失败了,他三次失手,赵无恤连放了他二次,最后一次无论如何是不能放了,他呼天抢地,哭得泪中含血,说遗憾壮志未酬,赵无恤被其感动,应允了他的最后要求,脱下锦袍让他砍刺。豫让对着锦袍三约三砍,砍毕,拔剑自刎。

慢慢倒下的尸体,测出了一朵悲壮的血花。

先前豫让在范氏门下,范亡后,豫让并未效命反而投至智伯帐下,为何今次智亡,豫让会如此作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士为知已者死,豫让将范只是当成主人,而对智伯,他将其当成知已甚至于好友。 他不是神仙,需要生存,所以他投奔了智伯,当他得到智伯的礼遇,他便将其当作朋友。儒家讲的是对君要忠,对友要义,这个忠字是放在前面的。但这些侠士不这么认为,在他们心目中,朋友之义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可以为之放弃一切,“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训是他们格守的原则。

侠,士为知已者死——中国古之豪侠精神。

32 略
33.33. 看西游,话黄袍怪,也谈曾子杀人,三人成虎

曾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当时也是有名的贤人。有一天有人告诉他的母亲:曾子杀人了!她不信,但当第二个、第三个人告诉她:曾子杀人了!她不得不信。所谓:“三人成虎”,“人说了三十次的谎言,就成了真理!”是非谎言,怎不可怕?

西游记中,黄袍怪在宝象国的金銮殿上将唐僧化成猛虎,消失不径而走,“唐僧是虎精”一时之间传得个满城风雨。尽管大家并没有见到唐僧是如何变成老虎的,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完全相信了唐僧是个虎精。

唐僧成虎后也着实可怜,有口不能言,有脚不能走,只能任人捆绑,任人指骂,倒不如真的一只真虎,还有个挣扎的本事。

孙悟空降了黄袍怪后,看见了变成老虎的唐僧,忍不住道:“你一心向善,又如何落得个这样的嘴脸?”这句话着实令人深思。

无论你是谁,一旦被人诬陷,都会有口难辨,有口难言,更可悲的是还会有一些人跟着瞎起哄,甚至于落井下石。


是非与对错,本来就很难划清界限;只要有人说:“大家讲的”、“别人都这么说”、“他们都说得千真万确”,谣言也就成了真理。

佛教里把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认为是“是非”。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把“非”说成“是”,把是说成“非”,翻云覆雨,颠倒黑白,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天有不测风云,岂能尽如人意?只要无愧于心,行得正、站得直,凡尘俗世中的是是非非,又何足道哉?

34. 看后西游记,话造化小儿,也谈小行者与好胜圈
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且阴阳为炭兮,万物作铜。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意喻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同在一只大炉子中熬炼。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故称阴阳五行。阴阳二气调合,则一团和气;若不合,则作炎凉之态。而这一切又以造化为工,“造化弄人”之说也是由此而来。

后西游记中唐长老师徒过阴阳二气山,因阴阳二气不调合而受阻,所谓“慢道天操人事权,人心谁肯便安然”,小行者擅夺天地造化,凿通山泽之气,推倒界碑,使阴阳二气调和,至使阴阳无准,祸福皆差,这一切都为“小天公造化小儿”的出场按下了伏笔。

都说天地以造化为工,谁又曾想到,主宰天地阴阳五行、祸福时运的造化之神竟是个论年纪只有十三、五岁黄口小儿,小行者也因此啼笑皆非,“造化弄人”一说果真不假。

造化小儿没有兵器,只拿一些圈子套人,这些圈子各有名目:名圈、利圈、富圈、贵圈、贪圈、嗔圈、痴圈、爱图、酒圈、色圈、财圈、气圈,还有妄想圈、骄傲圈、好胜圈、昧心圈等等。随身丢掷一个来将人圈住,任你有泼天本事,却也跳他不出。小行者也着实不简单,名利两空,酒、色、财、气无侵,贪、嗔、痴、爱不染,造化小儿的圈子竟奈何不了他。人总是有弱点,用造化小儿的话说:“这小行者虽酒、色、财、气无侵,贪、嗔、痴、爱不染,你看他跳来跳去十分快活,定是个好胜之人,只消一个好胜圈儿,必然圈住。”小行者最终被好胜圈套住,争脱不得。

其实套住小行者的并不是造化小儿,而是小行者自已,他依仗着有些手段,拿着条铁棒,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自道是个人物,一味好胜。今套入这个好胜圈儿,真是如胶似漆,莫说会跳,就跳通了三十三天,也不能跳出。这是他自套,何尝有人套他?

在李老君的指点下,小行者转了好胜之念,心平气和的解了套。正所谓“人事无非跳,乾坤都是圈。偏教圈满世,纵跳也枉然。”

人总是怪怨天道不公,又何曾在自身上找个原因?所谓烦恼皆由心生,只要你无欲无求,心如止心,便纵造化弄人,又有何妨?

35.看世说,话王子敬,也谈人与自然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载于《世说新语》

这是王子敬在表达对山川景色的感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精采之处,细究起来却内有乾坤。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山川景物有感觉,现今大多数人旅游也只是瞎起轰,兴冲冲的去,垂头丧气的回,又有几人能有寄情于山水的雅兴?

魏晋是士人向内发现自我、向外发现自然的时代,而发现自然是以发现自我为前提的。当人发现了自已内在的精神世界后,身外的自然也不再仅对人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成了人怡情养性与安息精神的所在,士人对自然有了一种细腻精微的感受力,高山、河川、翠竹、甚至于残荷都会使士人产生感觉甚至于共鸣。

一个人如果能为自然美景而心动,那么其人一定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诗云“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有情的并非是落红、春泥之类的自然景物,真正多情的是写这首诗的作者。

魏晋人往往显得超凡脱俗,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鄙弃世俗功利,完全用审美的态度来应对人生,来看待万物,如此处世,不仅美化了平凡的景物,也诗化了琐屑的人生。

作者: 慕容逸  时间:2002-06-23.19:00:49 来源: 61.175.186.*              

36.看世说,说支公好鹤,也谈爱。

支公好鹤,住于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杀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悔意。林曰:“即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令养其翮成,置使飞去。(载于世说)

爱,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迷惘,爱的广博使大千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由爱而生的占有欲也不知造就了多少的悲剧。

支公先前好鹤,恰巧“有人遗其双鹤”,过不了多久,双鹤“翅长欲飞”,支公因爱而不舍,便剪其翅,使其无法飞翔,断了翅膀的鹤“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悔意。”这种可怜的神态激起了支公的怜悯之心,自责道:“即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其“令养其翮成,置使飞去。”

此文从支公好鹤、养鹤、剪鹤、放鹤一系列的过程,表现了支公仁厚宽广的爱心,也告诉了世人何谓真爱。世界上很多种爱,如夫妻对自已爱人的爱,情人们对自已对象的爱,他们往往将自已所爱的对象当成“私有财产”,总想占有甚至于独霸,其实这种爱并不是爱对象而是爱自已,《支公好鹤》说明了一个道理,爱并不是占有,而是让被爱者得到自由。

37.看射雕,话黄药师与魏晋风骨
东邪黄药师是射雕中的一个奇人,其人非汤武、薄孔周,视世俗礼教为粪土,任情纵性,我行我素,一派魏晋名士风范。

南宋国力虽弱,但世俗礼仪道德规范却颇多,如黄药师这样的人物,自然为天下不容,而黄药师却并非一介书生,他文武全才,武功出神入化,与神鬼无异,故世俗也奈何不了他,反而成为他的笑柄。“乞丐何曾娶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年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效魏齐。”这首诗是他讽刺孟子的,如果说前两句还算牵强附会,那后两句即使是孟子重生,以他的辩才也会张口结舌,儒家尊崇王道,你孟轲为何不去辅佐周天子,反去却投效魏国与齐国?

南宋非魏晋,魏晋时名士众多,士人太多超凡脱俗,轻视礼教。而射雕中的南宋,只东邪一人,是以东邪是孤独的,他行走江湖,一生灰衣,戴着面具,并非是不想让人知其真实面目,而是不想让世人看到他的孤独。东邪一生可以说没有知已,即便是他那聪明的女儿,也不能完全了解他。

他的“邪”其实是行事为人不为礼法所拘,不以古今任何人之是非为是非。黄药师虽邪而别有大节,与欧阳峰不同。在嘉兴烟雨楼独斗全真七子时,欧阳峰说他杀了一个忠臣孝子,并把人头抛给黄药师时,黄药师大怒说“我生平最敬的是忠臣孝子”,把人头恭敬掩埋了。可见此公的邪, 只是在个人性情中率任自我,并非无所不为。这和如同愤青的杨过是不同的,神雕中将他与杨过列为东邪西狂,并成忘年交是一大败笔。杨过太过愤怒与偏激,甚至于凭着性子刻意与人为敌,岂能与东邪的潇洒处世相提并论,而且东邪虽轻视礼仪道德,视儒家道义无睹,却尊敬忠臣义士,可见他在轻视繁文儒节的同时却格守着大是大非的原则。而杨过却只是自私地维护他与小龙女的自身的感受,却从不顾及其它。

世人愚昧,又有谁能真正明白黄药师的魏晋风骨?即便我行我素的西狂杨过,也只是形似而非神同,狂傲偏激的愤青又如何能与潇洒不羁的魏晋名士相提并论?

38.看聊斋,话婴宁,谈性情自由与繁文缛节

《聊斋》中有个在远离尘世的空谷山野之间长大的姑娘,名叫婴宁,爱美爱笑是她最主要的性格体现。而后她嫁给了尘世中人王子服,依旧不改其性格,最后因笑而差点惹祸,从此后婴宁不复再笑。

婴宁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美丽山谷之中,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繁花似锦,绿草成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一样无邪。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世故,只有自然与清纯。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天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伸展。

婴宁原本生活的世外桃源,当她嫁给了王子服后,也就入了世,她不懂矫柔造作,更不懂奸诈,依旧我行我素,嬉笑不绝,在婚礼上,她穿着华服行新妇礼,竟“笑极不能俯仰”,结果礼未能行成,草草了事。讲究婚姻仪式,是为了表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婴宁却对这些繁文缛节感到好笑,情不自禁的笑掉了自已的婚礼。这的确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不肯放弃婚仪,讲排场,摆阔气者比比皆是,而且都以婚姻一生只有一次,此等大事,岂能视之寻常为由,也不知多少家庭为之负债累累,多少老汉为此辛劳成疾。

婴宁嫁后,依旧爱美爱花爱笑,还时常攀高采摘花木,王母怪之,却始终不见其改。因其爱笑,西邻之子看见她时,她并没有如同寻常女子回避,反而嬉笑不止,西邻之子误以为婴宁有意,竟色胆包天意欲奸淫,谁想竟被婴宁略施幻术惩治。而婴宁也因此被西邻老汉向官府告发为妖,险些对质公堂。王母责之:“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自此婴宁再不笑。她用面无表情来掩饰自已的内心世界,以免被伤害。

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而她的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其实现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她的性情、梦想也随之被扼杀,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张爱玲说过:“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个才女成为少奶奶。”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罢。

39.看聊斋,话宁采臣,也谈柳下惠的坐怀不乱

看过港片倩女幽魂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王祖贤扮演的聂小倩与张国荣扮演的宁采臣,港片夸张的演绎方式通常会使传统民间故事面目全非,如果想知道故事的原貌,还是建议看一看《聊斋》卷二《聂小倩》。

世人往往沉迷于财、色的诱惑中,此二者也是人最难拒绝的东西。财能使人过着轻松放纵的生活,而色却是人性本源(食色性也)。故对意外之财,自动投怀送抱之色,如果没有相当的理性的自制力,难免不身陷其中,继而惹来无妄之灾。小说中描写了兰溪来的主仆二人,一夜之间死于非命,而宁采臣却安然无恙,从侧面体现出宁生坐怀不乱、不为财色所动的高尚品格。

宁采臣下榻的是一个人迹稀少的寺院,这种地方你可以随心所欲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而当夜深人静之时,恰好有小倩投怀送抱,自云“愿修燕好”,当是时,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寻常人难免不会因难以自持而行苟且之事。而宁采臣却洁身自好,对小倩晓之于理:“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

现今社会开放,人的性观念也随之开放,一夜情之类故事屡见不鲜,很多人也因此对柳下蕙的坐怀不乱感到不解,除了笑其迂腐外,甚至还怀疑其是否有生理缺陷。其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具有生物本能的动物性,还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理性。这种理性制约着人的行为,也正是因为这种理性将人从低级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万物之主。

坐怀不乱并不是什么奇闻怪谈,宁采臣与柳下惠也绝非生理有缺陷,他们能做到这样,只因为格守他们做人的原则,节欲并非禁欲,也只有这样的男子才能得到好女孩真正的爱,摆脱了妖怪控制的小倩与宁采臣最终冲破了阴阳两界的界限,生活在一起。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未必不丈夫,宁采臣最初拒小倩于千里之外,似乎无情;而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小倩逃出妖怪的魔爪,此等的仗义也正证明了宁采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40.读纳兰词,话纳兰,也谈词
三年前曾与湘儿谈及纳兰性德,记得当时她对纳兰无论人品还是词风都是的推崇倍至,此后我就认真的读了一些纳兰词与其人事迹,虽不是了解的很透彻,也算是若有所感罢。

纳兰词,多愁苦之作,几乎十首中有七八首都有个“愁”字。“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几为愁多翻自笑。”“倚栏无绪不能愁。”“唱罢秋坟愁未歇。”“一种烟波各自愁。”“天将愁味酿多情。”“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或怀念,或哀悼,或以景入情,或因愁寄意,意境各不相同。

世人常以纳兰容若多愁,而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是在现实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世人往往只见其“工愁善恨”的一面。而看不见其“悲慷气,酷近燕幽”的另一面!

金缕曲 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此作是他赠送给一位好友叫姜宸英的,其人才学很好,可是在官场中半世浮沉,始终浮不上去,最后丢了官。 这阙金缕曲词,是在为有才能的人抱屈,也对压制人才的社会现状表示了不满。而“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那又是何等的高傲,他在表现朋友“不肯因人热”的“丈夫气概”中也表现了自己!

纳兰是中国词坛的一个奇迹,一个满人居然如此深入汉文化的神髓,也可看出汉文化的内在是何其博大精深?反观今日现状,又如何不发出“为道日损矣”的感慨?

41.宛转歌与刘妙容
月既明,西轩琴复清。寸心斗酒争芳夜,千秋万岁同一情。歌宛转,宛转凄以哀。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

悲且伤,参差泪成行。低红掩翠方无色,金徽玉轸为谁锵。歌宛转,宛转情复悲。愿为烟与雾,氛氲对容姿。

这两首《宛转歌》出自乐府,相传为刘妙容所作,据《续齐谐记》载:晋有王敬伯者,会稽馀姚人。少好学,善鼓琴。年十八,仕於东宫,为卫佐。休假还乡,过吴,维舟中渚。登亭望月,怅然有怀,乃倚琴歌《泫露》之诗。俄闻户外有嗟赏声,见一女子,雅有容色,谓敬伯曰:“女郎悦君之琴,原共抚之。”敬伯许焉。既而女郎至,姿质婉丽,绰有馀态,从以二少女,一则向先至者。女郎乃抚琴挥弦,调韵哀雅,类今之登歌,曰:“古所谓《楚明君》也,唯嵇叔夜能为此声,自兹已来,传习数人而已。”复鼓琴,歌《迟风》之词,因叹息久之。乃命大婢酌酒,小婢弹箜篌,作《宛转歌》。女郎脱头上金钗,扣琴弦而和之,意韵繁谐,歌凡八曲。敬伯唯忆二曲。将去,留锦卧具、绣香囊,并佩一双,以遗敬伯。敬伯报以牙火笼、玉琴轸。女郎怅然不忍别,且曰:“深闺独处,十有六年矣。邂逅旅馆,尽平生之志,盖冥契,非人事也。”言竟便去。敬伯船至虎牢戍,吴令刘惠明者,有爱女早世,舟中亡卧具,於敬伯船获焉。敬伯具以告,果於帐中得火笼、琴轸。女郎名妙容,字雅华,大婢名春条,年二十许,小婢名桃枝,年十五,皆善弹箜篌及《宛转歌》,相继俱卒。

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与浪漫的色彩,王敬伯休假还乡,过吴,维舟中渚。登亭望月,怅然有怀,乃倚琴歌《泫露》之诗。而其琴音雅韵打动了卒于此间同样深通鼓琴之道的少女刘妙容,引得刘妙容不顾阴阳相隔,为其抚琴挥弦,并作《宛转歌》相赠。诗中用错落的句式、和谐的音律,宛转真切的表达了少女刘妙容为知音者王敬伯的爱慕之情,在“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的美好愿望中,含蕴着对“千秋万岁同一情”的赞美、对“琴瑟相合天长地久”的执着。

古人以琴谐情,在诗文中屡见不鲜,如“我欲独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情)来”,刘妙容为王敬伯抚琴挥弦并作歌以示爱意,而宛转歌也因其对爱情“千秋万岁同一情”的执着而千古留芳。

现今世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变得浮躁,“这世界没有永恒,唯有变化是永恒”成了现代人不相信永桓的名言,而这种思想也成了现代人薄情寡义的借口。“愿为星与汉,光影同徘徊”,刘妙容泉下有知,当叹世无知音,“千秋万岁同一情”亦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