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一天可挣几千美金?走进“日进斗金”的职业  


 

 本刊记者刘丹栋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一天能挣几千美金?——老师。你信吗?一堂课讲课费4000到8000美元,此等天价据说在北京还不是最高的。

  一周时间花两万元去学习谁能舍得?——“7天两万元圆你一个美国某某MBA班的梦”这样的班却每每人满为患。

  白手起家干个什么行当,能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赚到六七百万?某名牌大学办一个MBA考前培训班就轻松地做到了这一点。

  个人或机构开班办学已有多年历史,现在呈愈演愈烈之势。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投资?利润在哪里,投资其中又应注意些什么?记者带着疑问走近了他们。

  需求的膨胀创富聪明的脑袋

  在国外,教育被称为“永不衰退的产业”,国内也正把教育看成是21世纪的投资热点:这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看好21世纪教育产业的观点。另外,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普通和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也已达3.1亿人,为这样一个庞大人群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将启动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按照在校生吃、喝、住、用、穿玩等简单消费每年人均4000元计算,就是一个7、8亿的稳定市场。按照教育部把招生比例从现在的9提高到2010年的15和国际上通行的师生比1:20匡算,未来在校生将达上千万人。因此,教育是具有巨大需求、巨大投资潜力的朝阳产业。

  镜头一:2002年1月20日。新东方外语学校假期班报名点。见尾不见首的长队,一张张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几百号人在寒风中无怨无悔,有的学生早晨七点到这里排队时已经是70多号了,怕的就是没名额、学不上。

  镜头二:2001年12月14日。国家图书馆嘉言堂。海文考研学校政治串讲课,8:30分上课,7点多钟时2000来人的剧场就已座无虚席,最后大家坐在过道上、地上……据说,有的人是站了一夜火车来这里的。

  镜头三:2002年1月31日。哈尔滨司法局全国律师考试报名点,一边是热诚的学子,一边是热闹的辅导班宣传,其中甚至有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辅导班、人大考前冲刺班的招生人员在散发传单广告。

  出现在每个画面中的主人公有一个统称——“候考族”——专门参加各种考试,拿各种文凭,以便增加自己在就业和工作中的法码。

  朱多宁就是其中之一。某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的她,在工作了几年后并不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状况,前年考了注册会计师,去年又报考了人大法律硕士研究生,今年1月末刚参加完研究生考试的她,一转身又开始复习备考3月份的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每年她都与同道的一群人一起,像候鸟一样辗转于各种复习辅导班、考前冲刺班、模拟考试班中,毫不吝惜地花大价钱购买各种名师名校的辅导材料、全真模拟题,谁要是弄到了一套“透题”卷子,就会复印若干份,在彼此手中流通传抄。

  如果说这样的人还不是社会的大多数的话,我们身边的求文凭的、求深造的、求念个什么班结交一些关系的总是大有人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金融学系主任胡坚教授分析认为,在职培训和学习需求大增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对社会人员素质要求和学历要求都在提高;二是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变化快,工作中对于个人专业性技术的要求更高,社会分工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使跨国公司对具有全球性眼光的国际型人才需求日趋高涨,对从业人员知识更新提出了要求;四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才供应市场化程度提高,加入WTO以及海外人士大批回国使国内人才市场竞争更激烈,人们更迫切地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还有一种需求,产生于中国人特有的“关系学”。如今许多人已经把上学作为社交活动的一种,建立起同学关系以便在社会上更“吃得开”。记者参加了某高级研修班的开学典礼,当时就有人提出参加学习的好处是四个“一点儿”——养点神儿、歇歇腿儿、学点词儿、交点人儿。

  市场经济,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人以供给谋取利益。

  说起来,应试辅导是办班办学中最历史久远的了,有很多人是从80年代开始就办英语辅导班、高考补习班的,最近几年随着人们考研热情高涨和“出国热”,一些考研辅导班和英语班越来越红火。一些短期辅导班渐渐办成了学校,实现了长年办学,有了稳定收入。

  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季节里,人们都可以从各所高校的布告栏、考试报名和报纸上看到这些学校的影子。研究生、会计师、律师、导游员、证券从业人员等等,只要是带证的考试,就会有相应的辅导班。

  如果说,他们挣的是操心跑腿的辛苦钱的话,更为休闲的办学方式是办“研修班”,投入小、挣钱多,又没有什么风险。

  记者发现,去年以来,“研修班”又有了新的变化:一种是与高校联办的,攻读某专业,学业结束合格后发结业证,通过国家的相关考试可申请学位;一种是针对某一方面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的,内容多是资本市场运作、应对加入WTO等,招生对象是企业老总和高管人员;还有一种就是各种企业和机构办的旨在提高学员职业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的短训班,如“我成功”、“魔鬼训练法”、“杰出领导人训练”等。

  社会需求的捧场使得各种机构对投资教育产业十分看好。

  拿报考研究生来说,今年北京地区共有57687名考生报名参加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比去年增加了14856人,涨幅为34.7,为近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以北大为例,报考MBA的人数从去年的2900人左右涨到3356人,法硕从620人涨到844人。就连成立不久的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的报考人数也一下子达到145人。而报考人民大学MBA的人数则比去年多出900余人。

  可以说,在中国,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高潮还远远没有到来。这种愈加强烈的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即是具有无限开发空间的中国教育市场。虽然这种市场的价值目前难以从纯经济的角度进行评价,但各种官办的、民办的、外资的机构借助中国教育市场而获得一定乃至高额回报的现象已经出现,这是他们继续拓展中国教育市场的直接动力。

  这也是我们预言培训行业将是未来几年“掘金地”的根据所在。

  分食“教育蛋糕”的几路大军

  都知道教育培训行业有投资机会,可是真正赚钱的什么样的机构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致是以下几种培训最“吃香”。

  拉名牌当大旗吸引学生、成全自己

  大海中有一种贝,寄生在轮船的舱板上,随着船漂洋过海,过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活。现今的中国教育界,每一所名牌院校的背后,都挂着一些铺铺拉拉的衍生机构,他们打着名校的旗号招生,用名校的光辉照亮自己,吸引生源。一个学校就有许多班,院办系办以及与校外联办等种种名目。如人大就有教育培训中心、书报资料中心人才培训学校等办学单位。

  一家与名校联合办学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名牌在许多时候还是有用的,人们对名牌院校的教学质量更有信心,也觉得拿钱念书越名牌越值,他透露,没有名牌做招牌,在职研修班要招生也很不容易。

  很多在双休日出入于北大的在职研修班学员则说,“来北大学习是看中了它的学术氛围,圆一个‘学在北大’的梦。”

  同时与几所高校联合办研究生研修班的北京爱蒂文斯文化交流中心总监李向民博士介绍说,我们是按市场规律运作,学校往往是按计划经济运作,许多大学培训中心只有二三个人,难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培训需求和学生求学的要求,所以我们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是目前中国现有体制下一种权宜之计吧。合作方式是,学校出师资、课程设置、证书和教室,我们负责联络、宣传、组织、管理的工作。实际就是一种资源配置。

  清华大学兴业投资公司2001年曾与清华经管学院合作办了MBA入学考试春、秋季辅导班、考前串讲班、模拟考试班等针对报考MBA考试进行的辅导,仅160学时的长期辅导班就招生2500余人,每人收费2800元。

  这样一笔可观的收入,相信没有清华大学的名头是很难实现的。

  对此,兴业投资的副总经理张金力说,清华大学有近10年的MBA考前培训的历史,辅导经验比较成熟,随着社会对MBA更多的认同,报考的人数逐年增加,考前培训的需求增加得也比较快,我们有必要把辅导班办下去。在各校自办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种MBA辅导班中,清华的是规模最大的,知名度最高的,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效果最好的。

  他介绍说,兴业投资公司一直比较看重教育培训市场,去年开始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作办辅导班,公司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公司,有了近水楼台的优势。考前培训这一块,对学院来说是必要的,但又不可能当作主要工作来做,在管理上会牵扯精力。对公司来说,是看好了教育和培训市场会获利这个前景。双方一拍即合,确定了合作。公司负责一些招生工作、教师安排、课程安排、后勤支持、班级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独门绝学干啥吆喝啥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些单科教育培训和某方面特长培训是利用特有的教育资源办学的好路子。外语、会计、金融、法律、导游、计算机等等都属此类。

  英语培训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被看好的项目。据统计,中国现在仅有外语培训机构就已超过3000家,英语产业年产值突破一百亿元。有人分析说,2001年仅北京市场就有20万人自费参加各种英语培训,实际流水额最少有7个亿。在受申奥成功和入世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培训市场更是呈快速膨胀之势。许多培训机构看准这个市场在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如李阳疯狂英语、“洋话连篇”英语、戴尔英语、华尔街英语等都是在挣这个碗里的饭吃。

  还有一种办学专门面向高端产品——挣“有钱人”的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金金融证券研究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很会“使巧劲”的机构。去年以来,他们连续办了几个班都是面向企业总裁、高管人员、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管理人员等“白领一族”。如金融-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全国股份公司监事会高级研修班、现代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与运作高级研修班等。记者到那里采访的时候,恰逢保险代理人培训班正在报名,学员也是十分踊跃。

  杜克江是这个研究中心的副总经理。他说,办了这些个班是因为社会上一些传统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上新台阶就必须学会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企业老总和高管人员急于对此有了解,同时经济发展新的形势和新政策也需要这些人有一个学习掌握和与同人交流的场所,研修班肩负了这个责任。他举了监事会研修班的例子,2001年在厦门办了第一期,深受欢迎。许多企业的监事们都反映,原来对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技巧都不太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不少。

  他说,还有一些是对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如对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辅导、保险代理人培训以及去年尝试办的财经记者培训班也是获得了成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专业化较强的培训班都是价格不菲,如3个月(每月3天)的现代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与运作高级研修班学费4900元,一年(每月2天)的金融-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学费21800,3个月的财经记者培训班(每周2天)收费6800元。

  能办这些班是因为背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这棵大树,有自己独有的金融学、资本运作研究方面的师资力量,以及自己的教室等使支出缩到最小。同时往届毕业生分布在各大企业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的毕业生也是办班中一部分生源和宣传招生人员。

  对于办班的利润,杜克江谨慎地说,大约有20。但是,他又说如果能与某机构联合办学或帮他们招生,可返还学费的20作为辛苦费。可见,赚头绝不止20吧。

  洋为中用,外来的和尚也念经。

  早年间是洋学校吸引中国学生出国深造,现在是洋学校来中国“现场办学”,“不出国拿外国文凭”,成了这些学校的招牌菜。魅力在于“获国际学位,做世纪精英”。

  记者手边有一份随意抽取的某经济类大报,仅半个广告版中就有六个洋学校的招生启事,其中包括:美国彼尔逊大学MBA,美国大学联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美国普渡大学MBA硕士课程研修班,悉尼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班等。

  事实上,从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以各种形式介入中国教育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事实,西方国家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已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

  较早引起轰动的,是1998年,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教育展,一间中国学生和家长蜂拥而至,表现了超乎寻常的兴趣。教育展的空前成功使西方国家对中国教育市场的空间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促使部分大学自发的组织起来,他们不再是以国家教育展的名义,而是以学校的名义在中国举办各种教育展。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如此,东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也同样看好中国的教育市场,试图与西方国家共同分享中国教育市场的份额。目前,中国人才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分流也正在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外国教育机构开始取道中国。以经济活动为主要方式和目的,辅之以教育培训,是西方国家介入中国教育市场采取的一条主要策略。例如,某著名跨国电讯公司,在开展其经济活动的同时,在我国建立了以培训为宗旨的高等教育机构。该学院以培训本行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但所实施的“培训”却是具有硕士学历的正规教育。

  再如在厦门注册的某一国外教育机构,是以职业培训注册的,而所实施的却是正规的专科学历教育,收费标准远远超过国内的重点大学,同样吸引了许多应届高中生前去就读。国外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经济领域,并以职业培训的方式进入中国教育市场,显然可以避开教育主权这一敏感的话题。以经济活动作为拓展教育空间的屏障,为其教育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以职业培训为主要形式,为其全面渗入学历教育打开了教育市场的缺口。

  他们最先瞄准的,是中国现有的已经有办学经验的培训机构。

  李向民向记者拿出了厚厚一摞国外大学和培训机构的来函。其中有美国国际教育集团、美国大学联盟的等等,印刷精美的来函直接就是委托招生书,上面都印好了李的名字,和那些外国大学校长的签名,只要李在上面签字,就可以与他们一起办这些洋学校了。

  可是李博士目前还不想办这种学,他说,难度在于这些学校的学历国内不承认,生源就不能保证,学费也太贵,仅注册费就比国内大学的学费高,不知能不能受欢迎。

  记者了解到美国彼尔逊大学(Pickering University)首次在中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总裁班,是由北京市先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协办的。校方介绍,这个班面向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及高层管理人员,学员必须具有相当管理经验。采用哈佛教学法,学制为14个月,每月上3天课。费用为63000元。据介绍,这个学校是有额度要求的,拟招50人,截止春节前,已收到30余张报名表。

  洋机构到中国,是能迅速分一杯羹,还是会水土不服,国人还得拭目以待。

  应试教育——你得好分,我得好钱。

  最典型的是新东方。这所已经成为参加出国外语考试培训代名词的学校全称是北京新东方私立学校,1993年10月在北京成立。最初是一个只有13个学员的“地下”托福考试培训班。目前已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教育培训学校,在北京设有多个教学点,在青山设立了新东方住宿分部,在上海、广州分别成立了上海新东方学校与广州新东方学校。据新东方学校有关人士介绍,新东方是国内最大的一家以英语考试与培训为主的民办学校,占有目前英语出国培训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过去5年中,新东方共培训学员达50万,过半数从中国到美国读MBA的人员出自新东方的GMAT班,据悉,新东方2000年培训了15万名左右的学员,盈利9000万元人民币。

  其它的还有林林总总的考研辅导学校。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南路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街道,其长约100米,宽不到10米,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字——考研一条街。街道入口处有一个圆柱,糊满各类考研辅导班的广告。在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街道背后,无数人伴随考研队伍日益壮大带来的商机而发财致富。

  2月初,记者来到了这里,看到这个地带密布着十来家辅导学校:海文、启航、三校联办等,都是以考研、律考、注会、自考、英语辅导为主要业务,办班兼卖辅导材料。已近年关,这里却没有一丝冷清的迹象,刚刚结束了研究生考试,又蜂拥着一群报考3月份律考辅导的学子们。伴随着各种考试季节的交替来临,他们也办着各种不同的班。寒来暑往,只要中国的各种考试制度还在,他们就会一直办下去。

  揭开利润面纱

  前仆后继的大军往办学路上挤,利润到底有多少?

  说出来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1996年到2000年是考研培训市场活跃的几年,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期间办班的成本非常低,而利润却高达50%。很多人就是在这时掘到“第一桶金”的。从2000年开始,“名师大腕”逐步在市场需求中奠定了“江湖地位”,而且要价越来越高,培训班为争取生源需要的免费讲座场次越来越多,场地费、交通费等开支大幅增加,办班的利润在13%到20%之间。2001年,北京一家培训机构的营业额达到了1400万,办班的个人也能拿100多万元。

  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MBA辅导班为例长期班每人2800元,招2500人,这就是700万的收入。外省市一所一般大学办的MBA辅导班,去年共招收2个班,500多名考生,每人5科收费900元,此一项该大学就收取了一个大数目。再加上其他非MBA类基础课的辅导班:英语、政治、数学,该大学也各办了一个人数200多人的辅导班,每班每人收费从260元至360元不等,若基础课平均每人按300元计,则MBA及非MBA两项辅导班合计收取费用不下70万元。这只是该大学一家办班的所得,社会办班以及其他高校也都是满载而归。记者对一些考生的走访调查结果证实,对考生来讲,参加各辅导班的费用基本占总体考研花费80%以上。

  辅导班的烘托也使一些考研名师成了“睡觉也挣钱”的神人。

  “紧跟某某某,肯定得高分”——这是为广大准备考研的学生们所熟知的一句广告词。只要是有这位教授的课,成千上万的学生会奔走相告、趋之若鹜。笔者翻看了近10家京城考研辅导学校的招生广告,发现一些老师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不同学校的广告上。一般来说,每门课的主讲老师都不超过5人,也就是说每位辅导老师在北京至少要身兼两职。据了解,一些考研辅导名师每年一般均需花费数月连续奔波于各大城市做招生宣传,在正式授课期间,一天循环赶2至3个场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一知情人士指出,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最根本的原因。全国各大考研辅导班一次性支付给主讲教师的薪金最少是1000元/节,有的教师更与辅导学校实行五五分成,每次课下来收入均达上万元。

  “名师”的讲课费在7年之间涨了7倍。2001年,北京一位“名师”拿到的报酬是700万,而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几乎为零。

  据海成辅导班一位负责人介绍,报名费有一半要分给辅导老师。“不管怎么说,办辅导班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高收益面前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黑班”和“巫”师。在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各种考研辅导班层出不穷,广告更是满天飞。“某某辅导班讲课老师曾多次参加考研命题工作和从事过多年辅导教学工作,经验最为丰富等”,此类字眼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还宣扬他们掌握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命题“内幕消息”。诱惑性如此之大,令考生们难以抗拒又无从选择。许多考生只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于是参加多个辅导班,买了一沓又一沓的辅导资料,以寻求所谓的“内幕消息”。去年12月末一场考生与办班者之间的官司,揭出了黑幕,有的辅导班竟叫出了8000元的高价,这个班上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某法律硕士预科的学员称,主办者的承诺是可以达到90以上的升学率,并可以在考前十天为学员透题。最后证实这些都是假的。不少考生不远千里,不惜重金进京求学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办班赚得钵满盘满之外,印售辅导材料也是他们的一项副业收入。一些学历不高、资金不多的人依附在各种辅导班上也收入不菲。记者看到,一套政治模拟题10多张纸卖10元。为外地学生提供资料,复制讲课录音的磁带80盒磁带就收1200元,成本有多少,利润有多高,可想而知。复印模拟题,50元钱成本,每套卖150元,净赚100多。无怪乎有人叹曰:有文化的养活没文化——在考研辅导这个圈里,不讲究知识水平高低,看的是谁掌握信息资源。许多外地人都是办班办学收费的难以管理是隐藏利润的所在。这样一点点干起来的。

  办班办学收费的难以管理是产生巨额利润的温床。据了解,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有资格开办考研辅导班。如应有固定办公场所、专用教室以及50万元的固定资金,要有地区社会力量办公室的审批、教委的办学许可证以及税务局开具的证明。然而,国家物价局物价处有关负责人说,物价部门只对夜大、电大等长期办校的学时费有明确规定,而对社会上的短期培训班,如考研辅导班、电脑培训班等并无统一规定,各班根据自己的情况收费,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业内人士透露,办班的过程投入也是必然的,私立的考试辅导班广告投入大一些,租场地也要自已负责,与高校联办的硕士生研修班和企业老总班则要视班级的规模、与校方关系看,有的教室、师资由校方负责,联办方只出广告费和人员组织管理就行了。一般的广告费在十几万左右,算是“舍得孩子套着狼”。

  而其他的各类研修班,更因为行业特征和没有什么类比,而价格随意,只要觉得这个价能招到生,就可以开口要。

  行规:这里的水有点深

  资本有追逐利润的本性,可是,就算大家都知道培训是个赚钱的行当,也不是能够自由进入的。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教育产业有三个层面:一、投资民营学校,通过招生、教学来创收;运用企业化运营来办教育。二、学校自身办产业,比如清华、北大等创办企业;三、私营和民营投资办教育共三个层面。第三层面投资力度是最大的,如果现在国家的行政管理消除了一定的政策壁垒,教育产业的市场是非常大的。

  可是,投资教育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这一行有着特别的准入规则。

  北京爱蒂文斯文化交流中心总监李向民博士已经入这一行3年有余,自是深谙其中的酸甜苦辣。他向有志于这一行的同仁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要密切关注和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我国目前对民办教育和外资办教育还没有放开,出于主权的考虑对一些外国的文凭不承认,又没有民营办学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大发展不容易。但是随着入世未来一定会有一些松动,要做这行就必须密切注意政策变化,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找到赢利点。

  二是,要看市场有没有需求。作为学经济出身的他及时把握了市场对教育培训需求的变化,并应用到办班办学的实践中。比如,前几年大多数是对文凭的追求,那就是要有名牌学校的文凭结业证,名牌中又分三六九等,像北大、清华的最叫座。最近两年,随着知识更新,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人们更注重于资本市场的运作,和所学专业的适用性,就首先考虑专业,比如风险投资、信息管理、资本市场等就很受欢迎。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操作能力,其中包括在各个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和融到多少资金投入。在目前这个没有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要办成事,很大程度在借助于社会关系。

  爱蒂文斯文化交流中心每年办两个班,每个班平均60-70人。不是十分火爆,可也收入稳定,李向民说,对于这种非学历教育,人们在能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是很看重“证”的,有“证”才能有吸引力。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办学都是能发结业证的,别的也一样,财会就一定要有会计证,律考就一定要有律师证,他说“我们是不会办那种没‘本’的学校的”。

  ——可是,“本”并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能为学员提供的。

  李向民还对致力于这一行的人进言:决定办班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是,承办人个人对本领域的熟悉程度,比如办法律班、办金融班等,有没有结业证,学员如何拿到学位,怎样通过答辩等等,都需要有对业内一定了解的人来运作。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准确的预测和科学的分析。

  办学对资金的需求并不大,只要有个“开门费”也就差不多了,关键是选准了办什么班,怎么吸引学生来上课。宣传是个重点,一样是请这些老师,上这些课时,来的学生越多越赚钱。

  另外,现在投资教育赚不赚钱要看招生的人数,比如北京某大学一个研究生课程的进修班每个人学费是12000元,拿下学位要2万元,单纯付给教授的讲课费和租教室的费用就1000元左右,所以,真正上课的成本是很低的,招得最好时一个班有90多名学生。

  有人估计,国家如果把政策壁垒消除的话,投资教育产业的利润也是非常高的,大概有1000的利润。比如现在的新东方就比北大、人大的效益高多了,也赚了不少钱。据记者了解,也有一些办班办赔的,大多是因为来的学生少,不够支付老师的讲课费和租教室费。

  选准目标客户也极为重要。

  谁的钱最好赚?摸准个中门道要凭对业内的了解、能找到什么样的生源,有时候甚至是直觉。人数最多的考研大军,对他们开展的服务只要规范,基本上是会收入稳定。其次是一些特别的人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组办者得意地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曾经办了一个股份公司监事会培训班,受到了欢迎。为什么?监事会在公司里往往是个摆设,不重视吧又有明文规定他们在参与监督管理企业,还不如让他们出去借着培训的名义待一段时间,公司出一万多元钱买个好,还落个耳根子清静。那一次,班办在厦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一个月的时间,来自各企业监事会的成员们能学知识,又休闲轻松,实在是美不胜收。

  还有现在的MBA培训班,就是应合了社会上从20岁到60岁都热血沸腾要考的MBA的热潮。

  最近,一个朋友告诉记者他要办一个CFA培训班。他分析说:随着中国入世,国内金融业对人才需求大增,尤其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成为最近的热门。市场目前的状况是,虽然不少具有相关资历的留学人员返回内地,但大多数只是兼职性质,无法满足内地机构的要求。有专家预测,两年内上海至少需要3000名CFA。但据说目前全国取得这一认证资格的人士也只有17个,据称目前CFA的平均年薪已经高达50万元人民币——这还请不到。CFA人才出现这么大的供求缺口,要是进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一定会受欢迎并且获高利。

  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教育产业也成了上市公司新的投资热点,申银万国最近与上海成浦企业集团签定了委托代理股票发行协议书,成浦集团此次拟上市的是公司下属的“东方教育”。

  中国教育热线(EOL)与微软联手也将网络教育的发展重心移向基于宽带的企业培训。正在考虑在中国投资教育的澳大利亚澳星公共关系有限公司的董事长BillSun认为,中国加入WTO后,教育产业会进一步地开放,将允许更多外资投入,调动大家来办教育会成为中国发展教育产业的一次浪潮。

  经济活动的变革或迟或早都会折射到教育活动中来,这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一条规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我国培训市场正在初步走出了作坊式的运营,一些机构进行了市场化运作、发展企业的尝试。

  清华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力说,“英国明确表示,教育要商业化运作。我们可以借鉴它的积极意义,把培训当作一个产业来做。我们把与清华合作办辅导班看作是我们投资教育和培训产业中探索的起点。以后还将开展更多涉及教育、培训的业务,这是个比较好的开始。”

  他认为,从市场分析角度看,这块市场是很好的,在扩大,人们在这方面的投入主动性比较强,市场上的班非常多,但是是参与者多,真正按产业化方式经营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希望能发展成学校的模式。从办学的思想、机制上,是赢利性的而非公益性的,能真正同其它产业企业的做法基本一致。做产业化,发挥高校的一些优势资源,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教育服务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叫做产业化运营。但是现在管理部门并不倡导这个,从发展来看,非学制教育走产业化的道路应该是合适的。

  张金力希望教育产业也能用市场的手段来运作和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产业化的一个目标,但是不必担心就此会不顾教育质量,因为市场自然会用质量和消费者的选择来对教育培训服务产品的质量给予制约。要学会用市场手段解决市场问题。

  最近传来消息说,“洋话连篇”凭借其两年电视热播所建立起来的品牌号召力,正在策划在全国300个城市建特许加盟学校,将利用规模化的运营模式,形成统一的管理、宣传、销售队伍、师资力量。据介绍,推出这一节目的东方友人经济咨询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加盟合作模式是:合作方提供相应规模资金(含一次性品牌费)、场地、师资和管理人员,独立进行日常经营;“洋话连篇”提供管理模式、师资培训、教材教程研发和地区电视广告支持,协助当地进行市场、教学方面的调查,并对当地教学质量、管理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资金回报合作双方按合同规定比例分配;洋话连篇总部提供学员服务模式、CI设计、教务管理模式、课程设计模式、师资培训、统一宣传策划、销售客户服务等。

  东方友人经济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震这个计划十分有信心,他说“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金字招牌”。

  如果他的计划能如期实现的话,将是我国英语培训市场的旗舰,也将是培训产业中可喜的成果。

  写在最后

  历时月余的深入采访让我们比较接近真实地看到了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教育培训行业,我们看到了它的利润点,我们看到了它的辛苦投入,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个别黑暗。不管怎么说,大批培训学校、培训班的诞生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培训的渴望;不管怎么说,他们做了,实践者总是最伟大。

  我们也力求全面地把所见所闻呈现给公众。我们反映的也是公众的声音——

  给这个行业阳光,让这个行业发展,在发展中荡涤浮燥,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2002年04月03日 《新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