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出恭

慕容逸

1. 大师与出恭    
 
 
在互联网上有一种人,他们喜欢将自已站在一个高度上来审视别人的作品与精神世界,我将其称为“大师”。 
记得温网有一位“大师”指责过月光书屋中的诗词没有新意,他认为如“功名一并抛”与“依栏凭望”古人写过很多了,不贴近现代生活毫无意义。这位“大师”曾这样指责我“看见那臭水河你怎么不想想环境污染,深入生活,去捕捉那点点滴滴,这才是新时代一个所谓诗人,逃避生活,哭哭啼啼的懦夫,那也就只能做茧自缚了。”有一位女孩曾复述过他对我诸如此类的批评,“他写的都是些哀宛的陈词滥调,整天的风花雪月没有新意,其实柴米油盐都可以入诗,不一定要写这些小资的东西” 

人总是不相信自已没有体会过的感觉,这和人生感悟有关,记得以前曾有人和我说过:“你们温州人整天忙于生意,物质上是丰富的,精神却很空虚。”“我很忙,没时间空虚!”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那时的我忙于工作,从没有真正的审视过自已,现在想起来当时自以为得意的回答的确很可笑。 

这些“大师”也不相信自已没有体会过的东西。诗为心声,诗人借诗表述自已的感情,他们的作品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只是作者本人心情的一种排谴。个中深意,除当事人外,旁人不一定能理解。这些“大师”无法体会作者的感觉,便自以为是地指责作者“小资”或“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作者往往不予挣辩,于是“大师”便觉得切中要害了,除讽刺打击外,还变本加利地要求作者写一些“柴米油盐”或“臭水河”之类的诗。 

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写不同的诗,如果作者此时正在思念他的红粉知已,回忆浪漫的旧事,那么写些风花雪月的诗句也是很正常的。“大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要求作者在这个时候写“臭水河”,打个不雅的比喻,这位“大师”可能在口渴的时候不是想到喝水,而是出恭。 

写些哀宛有古意的诗词并不一定是矫揉做作,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并不多,帝王将相、功名利禄都犹如过往云烟;贴近生活,写些贫下中农类之类的文章也常会被政治利用;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的主题恐怕只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这种主题直到现在还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体现的是人性,而人性是永桓的。 

中国文人何其不幸,从解放初期批俞平伯、胡风,到反右斗争直到文革中的一网打尽,零落殆尽,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为求自保,只能作政府的应声虫,写些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或歌颂贫下中农的狗屁文章,风花雪月的文字在当时被定性为“小资”,有谁敢写?毛泽东要求知识分子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深入生活。这种文革余毒居然在现代的互连网上也没有肃清。 

文学是人学, 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就要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光明磊落的人,只有以“赤子之心”对人,对待文学,才有可能读懂文学。 

慕容逸 2001年9月10日于温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