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马哲

慕容逸

读书时,老师教过哲学分唯心与唯物两种,在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总喜坏用“好”与“坏”来分辨事物,于是在潜意识里,将唯物认定是“好”的,唯心认定是“坏”的。 

我家隔壁有个小孩很不听话,经常偷东西,有一次居然伙同其它孩子偷了他奶奶的东西,至于什么东西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奶奶在院子里咒骂,好象是说:“菩萨会知道的,会报应的。”记得老师曾说地菩萨是迷信,也是唯心的,照我当时那种单纯的“好坏论”,菩萨是坏的,怎么会帮老奶奶?后来长大些看过的书多了,也懂得了分析事物,便得出个结论,信奉唯心主义的人需要精神寄托的,老奶奶是将精神寄托在菩萨身上。我们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种唯物论使我们不再会将精神寄托在虚无的神灵身上,使我们脱离了愚昧无知的状态。 

于是我一直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不需要精神寄托的,直到有一天我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一段话:“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类最终会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不复存在。”这一段话让我感到困惑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是实现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就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也将消失,那么社会也就失去发展的源动力,于是社会也就不发展了,可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已指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这一段话根本就是矛盾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人类最终会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成了其信仰者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寄托。这也唯背了唯物主义哲学“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也体现出其唯心的这一面。 

我们不应该将哲学单纯的分为唯心与唯物两种,事物都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也无法摆脱其唯心的这一面。人都希望有精神寄托,现在的布尔什维克知道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却仍然不放弃追求,这种执着也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