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国民性谈起

慕容逸

从中国国民性谈起

    由于记忆力不太好,常记不住外国小说中长长的人名,所以一直不爱看外国人的书,前些日子在机场候机偶而翻看了一本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性格》,居然让我发现一件吃惊的事,书中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总结居然和鲁迅的观点有些接近。 

    作者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居高临下的审视着中国的一切,在他们眼中的中国没有任何的灿烂与辉煌,从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里可以看到着西方霸权的话语,他们鄙视中国的一切,包括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这些海外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在宣传耶稣基督时,自已也进入了救世主的角色。他们站在西方的文化背景看中国,再加上对中华文化的一知半解,俨然以优等人自居。因此他们只能看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症结,片面的对分析中国的国民性。 

    这种观点已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定格,张艺谋执导的一些所谓的“文化电影”之所以能在国外获得世界级的大奖并不是因为洋鬼子仰慕中华文明,而是因为这些电影的思想背景再一次印证了西方由来以久的文化偏见,由于这些电影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于是人物形象也就被绝对化了。人物被放置在四面高墙中,生活在阴影之中,个性怪异,不是性压抑就是性变态。这种演绎严重地歪曲了中华文化,而西方人却将其认作是经典的东方。他们摆着旧传教士陈旧而高傲的面孔,给我们的电影人各种世界级金光闪闪的奖牌。 

    不知从几时起,中国人开始抛弃自已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多少次外族入侵,甚至统治中国,都没有使中华文化消亡,反而使入主中原异族被同化。鲁迅在那个时代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审视中国的国民性还可以说是一种反思,而张艺谋的“文化电影”又是什么?中国人扎辨子只是在清朝,而且还是因为是被外族统治之故,并非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文化,而在这些“文化电影”给外国人留下中国人“男人扎着辨子,女人大着肚子”的印象。似乎这就是经典而神秘的中国文化。如此的演绎是否是为了“取悦洋人”?是否为了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由来以久的文化偏见?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多次疾风暴雨的政治运动与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已近消亡,政治使我们只接受一种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文化,它成为一种宗教。而这种文化是专制的,凡是第二种声音都被禁止。但是这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基础文化却产生了信仰危机,人们已不再相信它。这时的中国人已失去了文化定位。 

    原本只是为了搞笑的周星驰电影却在此时被一些人品出了文化味,很难想象一根罗卜被品出肉味的感觉,清华的网站“水木清华”便是炒作追捧周星驰的作俑者,网上一搜索,以周星驰为内容的网站多的不可胜数,而这些网站大多是大学生们建的,周星驰电影的荒诞不羁、嘲弄一切、解构一切,对传统文化的反讽,被一些人认为是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传统文化在文革中早已成了落水狗,而周星驰电影充当了再一次痛打落水狗的角色。 

    我们有五千年文明,但我们却想方设法地破坏,我们不断的接受西方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可始终无法摆脱迷惘与困惑。我们还有什么?难道只有荒诞不羁的周星驰电影与别有用心的政治性说教吗? 

    周星驰电影与政治性说教的说教(我将其戏称为中国两大雅),也许只有它们才能在中国很好地和平共处、共荣共存罢。  
慕容逸 2001年8月30日于温州
 

 

 

一点不同的看法

恶来

对于慕容兄的一些看法有些意见,
五千年的文我们摒弃了吗,弃了的也许是糟粕罢,五千年的底蕴这么好丢弃吗,深植在中国人里的价值观与西方文明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西方文明也有其发源之地,希腊文明,玛雅文化,能不说是奇迹吗,五千年的文明与其相比也是半斤八两罢,
只是价值观发生冲突而生的一些感触不宜武断地断定一个永恒的话题,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西方人看东方是很片面的,东方人了解西方人,远比西方人了解的东方多得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陶朱公的经商之理又何尝不是万物变化的轨迹,
西方的固守,自傲,自许为文明人,不也是中国清朝的翻版吗,
何必固守一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