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相轻

慕容逸

 

论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一词由来已久了,最早出于曹丕:“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也是“文人相轻”的原则。但其实历代的文人相轻并不固守这种原则,所谓的文人相轻往往是文人之间的相互漫骂甚至是人生攻击。 

但是无论如何,文人相轻的年代也是文化艺术相对自由的年代,二十年代的中国,政府忙于政治领域的攻守,无心顾及文化,是以文艺在这个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种环境造就鲁迅这样的人物,毛泽东曾将鲁迅钦定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将其在政治上定性成“革命”。其实我们仔细回顾其作品,骂文人远多于骂政客。章太炎、胡适、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等俱在被骂之列。一部《鲁迅全集》其实是中国“文人相轻”的代表,所谓的“三个伟大”不过是一代帝王强加在一个死人身上的称号,如果鲁迅在世,以其个性,恐怕不一定肯接受,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这正是毛泽东聪明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所谓的双百政策,而实际上却是政治挂帅,“百家其放,百花争鸣”在政治浪潮中如同是放屁,周厉王时代的故事重演,无人再敢说话,文人失去的自由发挥的舞台,“文人相轻”也随之消失。 

“文人相轻”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文化艺术自由的年代,尽管“文人相轻”有时会显得丑陋,然而如果“文人相轻”消失,真正的文人也会随之而消失。 

文革结束已二十余年,中国文坛始终没有恢复活力与生机,政治挂帅阴影犹存,还是会有许多为政府歌功颂德写狗屁文章御用文人,出现在新生代靠卖字为生的专业作家也不过是将文字当作商品的市侩商人。真正的文人又在哪里?期待着“文人相轻”在中国文坛再一次出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