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斋---论坛选编--- 网友原创短文(清凉月)

曲径通幽

    最近心情不大好,久居高楼之人行在毫无变化的日子里,难免有些郁闷,趁着天朗气清,想出去走一走。去哪儿?不如去看一看那幽谷是否如故。
  犹记得初见它时的惊羡之感。今年三月的某一日,天微雨,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郊外。沿着盂溪往北行约三四里,遥见桃花夹道相迎,溪对岸的一些小山坡笼罩着一片红云,满坡的桃花一树树地开着,如火样眩烂着;路边的那排柳树拂动着一抹抹浅绿色,让人的眼猛地一亮。和风细雨中,一个倚山傍水小村,正在红肥绿瘦里印证着那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村叫“大庙前”,格外引人注目的还有村口的两株大香樟,樟树已有百年历史,郁郁葱葱,几乎遮盖住了半个村。依树而建的是一座庙宇,叫“慈感庙”,村名因此得之。凝神间,有缕缕的幽香直入心脾,循着这幽香,满地是嫩黄色的细小的落花。问树下坐着打牌的几位老人,他们说是樟花,能开一季。站山谷口,在簌簌的落花里,我记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不就在眼前么?
  意兴起,我进了山谷,谷深,人迹罕至,这是我探它的理由之一。追溯着这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溪流和水泥路相依着、蜿蜒在群山之间。山很静,只有流水的歌唱,偶尔有几声鸟鸣,将寂静渲染得更浓更深,堆积在耳边,让你拂之不去。
  转过一个山弯,豁然开朗,一个山居小村(后来得知是“吴上岩”)呈现在眼前:河上有石桥横卧,离桥不远处,房屋数间,临水而筑;层层迭迭的修竹倚山而载。绕屋而植的乔木,枝抽叶发,使黛瓦粉墙的屋舍,若隐若现;远山一带,在烟霭雨雾中,显得更加湿润空灵。此景与我所见的那幅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图何其相似!那种“闲看竹影摇曳,静聆溪流低吟。”的意境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那一刻,我希望自己能化身为一株树或一棵草,潜入其中,体味大自然的博大和谐,汲取一份清气。在这远离尘嚣的无名小村,我倏然心远,向往着有一天能隐然其间。
  从那以后,我时常去探访。春看山花,夏赏清凉,但不知秋天里的山谷是何等模样?
  又到大庙前,抬头忽见一行白鹭往南缓缓而飞。香樟树下仍支着几张方桌,围着看牌的一个白发老者向我微笑招呼着,我应答了几句,继续上路。
  有风吹来,真是“爽籁发而清风尘”。
  初秋的稻子已半黄,与绿相间,层次分明。那些一树金黄或者满山绚丽、丛林尽染的秋的景致离得还远,但已让我心里也仿佛被浸染了一般,心情无比舒畅起来。
  我嗅着松木的芬芳,来到吴上岩村。凝视着这片净土,再次想入非非。要是能够在这,用最原始、天然的材料建造个可以容身其中的小屋。试想:竹海苍翠,溪流潺缓。有古屋三二,掩映成趣;无车马之喧,有天籁之声,拒尘嚣之扰,拥竹居之静。幽居其间,既可执竿垂钓,又可登高远望。若无故友旧交叩扉唏嘘,真不天辨上人间,不知今夕何年也……
  今天的人或许没有这样的一份闲工夫,却不会丢失这样一份闲心思,这大概也就是亘古迄今人们难以变更的矛盾。在我看来,得山水之妙,不在名山胜水,即使普通,有心去发现和体会,好风景随处可见。


此论坛作品版权归作者及石牛斋所有
进入仙居石牛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