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学网络(guoxue.com)下载,注释在文末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写完题目,就有些踌蹰,怕空话多于本文,就是俗语之所谓“雷声大,雨点小”。做了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后,好像还可以写一点闲文,但已经没有力气,只得停止了。第

二天一觉醒来,日报已到,拉过来一看,不觉自己摩一下头顶,惊叹道:“二十五周年的双

十节!原来中华民国,已过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一了,岂不快哉!”但这“快”是迅速的意

思。后来乱翻增刊,偶看见新作家的憎恶老人的文章,便如兜顶浇半瓢冷水。自己心里想:

老人这东西,恐怕也真为青年所不耐的。例如我罢,性情即日见乖张,二十五年而已,却偏

喜欢说一世纪的四分之一,以形容其多,真不知忙着什么;而且这摩一下头顶的手势,也实

在可以说是太落伍了。

这手势,每当惊喜或感动的时候,我也已经用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犹言“辫子究竟剪

去了”,原是胜利的表示。这种心情,和现在的青年也是不能相通的。假使都会上有一个拖

着辫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壮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见了恐怕只以为珍奇,或者竟觉得有

趣,但我却仍然要憎恨,愤怒,因为自己是曾经因此吃苦的人,以剪辫为一大公案的缘故。

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假使当初为

了保存古迹,留辫不剪,我大约是决不会这样爱它的。张勋来也好,段祺瑞来也好〔2〕,

我真自愧远不及有些士君子的大度。

当我还是孩子时,那时的老人指教我说:剃头担上的旗竿,三百年前是挂头的。满人入

关,下令拖辫,剃头人沿路拉人剃发,谁敢抗拒,便砍下头来挂在旗竿上,再去拉别的人。

那时的剃发,先用水擦,再用刀刮,确是气闷的,但挂头故事却并不引起我的惊惧,因为即

使我不高兴剃发,剃头人不但不来砍下我的脑袋,还从旗竿斗里摸出糖来,说剃完就可以

吃,已经换了怀柔方略了。见惯者不怪,对辫子也不觉其丑,何况花样繁多,以姿态论,则

辫子有松打,有紧打,辫线有三股,有散线,周围有看发(即今之“刘海”),看发有长

短,长看发又可打成两条细辫子,环于顶搭之周围,顾影自怜,为美男子;以作用论,则打

架时可拔,犯奸时可剪,做戏的可挂于铁竿,为父的可鞭其子女,变把戏的将头摇动,能飞

舞如龙蛇,昨在路上,看见巡捕拿人,一手一个,以一捕二,倘在辛亥革命前,则一把辫

子,至少十多个,为治民计,也极方便的。不幸的是所谓“海禁大开”,士人渐读洋书,因

知比较,纵使不被洋人称为“猪尾”,而既不全剃,又不全留,剃掉一圈,留下一撮,打成

尖辫,如慈菇芽,也未免自己觉得毫无道理,大可不必了。

我想,这是纵使生于民国的青年,一定也都知道的。清光绪中,曾有康有为者变过法,

不成,作为反动,是义和团〔3〕起事,而八国联军遂入京,这年代很容易记,是恰在一千

九百年,十九世纪的结末。于是满清官民,又要维新了,维新有老谱,照例是派官出洋去考

察,和派学生出洋去留学。我便是那时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的人们之中的一个,自然,排满

的学说和辫子的罪状和文字狱的大略,是早经知道了一些的,而最初在实际上感到不便的,

却是那辫子。

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之外,

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我第一次所经历的是在一个忘了名目的会场上,看见

一位头包白纱布,用无锡腔讲演排满的英勇的青年,不觉肃然起敬。但听下去,到得他说

“我在这里骂老太婆,老太婆一定也在那里骂吴稚晖”〔4〕,听讲者一阵大笑的时候,就

感到没趣,觉得留学生好像也不外乎嬉皮笑脸。“老太婆”者,指清朝的西太后〔5〕。吴

稚晖在东京开会骂西太后,是眼前的事实无疑,但要说这时西太后也正在北京开会骂吴稚

晖,我可不相信。讲演固然不妨夹着笑骂,但无聊的打诨,是非徒无益,而且有害的。不过

吴先生这时却正在和公使蔡钧大战〔6〕,名驰学界,白纱布下面,就藏着名誉的伤痕。不

久,就被递解回国,路经皇城外的河边时,他跳了下去,但立刻又被捞起,押送回去了。这

就是后来太炎先生和他笔战时,文中之所谓“不投大壑而投阳沟,面目上露”〔7〕。其实

是日本的御沟并不狭小,但当警官护送之际,却即使并未“面目上露”,也一定要被捞起

的。这笔战愈来愈凶,终至夹着毒詈,今年吴先生讥刺太炎先生受国民政府优遇时,还提起

这件事,这是三十余年前的旧账,至今不忘,可见怨毒之深了。〔8〕但先生手定的《章氏

丛书》内,却都不收录这些攻战的文章。先生力排清虏,而服膺于几个清儒,殆将希踪古

贤,故不欲以此等文字自秽其著述--但由我看来,其实是吃亏,上当的,此种醇风,正使

物能遁形,贻患千古。

剪掉辫子,也是当时一大事。太炎先生去发时,作《解辫发》,〔9〕有云--“……

共和二千七百四十一年,秋七月,余年三十三矣。是时满洲政府不道,戕虐朝士,横挑强

邻,戮使略贾,四维交攻。愤东胡之无状,汉族之不得职,陨涕涔涔曰,余年已立,而犹被

戎狄之服,不违咫尺,弗能剪除,余之罪也。将荐绅束发,以复近古,日既不给,衣又不可

得。于是曰,昔祁班孙,释隐玄,皆以明氏遗老,断发以殁。《春秋谷梁传》曰:‘吴祝

发’《汉书》《严助传》曰:‘越劗发’,(晋灼曰:‘劗,张揖以为古剪字也’)余故吴

越间民,去之亦犹行古之道也。……”

文见于木刻初版和排印再版的《訄书》中,后经更定,改名《检论》时,也被删掉了。

我的剪辫,却并非因为我是越人,越在古昔,“断发文身”〔10〕,今特效之,以见先民

仪矩,也毫不含有革命性,归根结蒂,只为了不便:一不便于脱帽,二不便于体操,三盘在

囟门上,令人很气闷。在事实上,无辫之徒,回国以后,默然留长,化为不二之臣者也多得

很。而黄克强〔11〕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

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磁脸盆,

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修室去而已。

CC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的《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二《原野》

一书。系作者逝世前二日所作(未完稿),是他最后的一篇文章。

〔2〕张勋参看本卷第195页注〔34〕。段祺瑞,参看本卷第69页注〔4〕。张

勋复辟,事前曾得到段祺瑞的默契。但复辟事起,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他便转而以拥

护共和为名,起兵将张勋击败。〔3〕义和团清末我国北方农民、手工业者等武装反对帝国

主义的群众组织。但他们采取落后迷信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法,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盲

目排外。一九○○年,在帝国主义的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八国联军,一九

○○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联合出兵进

攻中国,于八月十四日占领北京。次年清政府和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

〔4〕吴稚晖参看本卷第108页注〔42〕。他早年曾留学日本。〔5〕西太后即慈

禧太后(1835-1908),满族,名叶赫那拉氏,清朝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即位,被

尊为慈禧太后,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

〔6〕吴稚晖和公使蔡钧大战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间,我国自费留日学

生九人,志愿入成城学校(相当于士官预备学校)肄业,由于清政府对陆军学生颇多顾忌,

公使蔡钧坚决拒绝保送。于是有留日学生二十余人(吴稚晖在内)往公使馆代为交涉,蔡钧

始终不允,发生冲突。后来蔡钧勾结日政府以妨害治安罪拘捕学生,遣送回国。

〔7〕章太炎在《民报》第十九号(一九○八年二月)发表的《复吴敬恒书》中说:

“为蔡钧所引渡,欲诈为自杀以就名,不投大壑而投阳沟,面目上露,犹欲以杀身成仁欺观

听者,非足下之成事乎?”又在《民报》第二十二号(一九○八年七月)发表的《再复吴敬

恒书》中说:“足下本一洋奴资格,迮而执贽康门,特以势利相缘,……今日言革命,明日

言无政府,外嬖大阉,忘其雅素……善箝而口,勿令舐痈;善补而裤,勿令后穿,斯已矣。

此亦足下所当自省者也。”(按吴稚晖投河被救后,在他衣袋里发见的绝命书中有云:“孔

曰成仁,孟曰取义;亡国之惨,将有如是!诸公努力,仆终不死!”)。〔8〕吴稚晖在

《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一号(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发表的《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

忆》,其中对于“献策”一事多方辩解,说是“本来尽有事实可以代明,然而章太炎吃了这

番巡捕房官司,当然不比跳在阳沟里,他又能扯几句范蔚宗(按即《后汉书》的作者范晔)

的格调,当然他的文集,可以寿世。他竟用一面之词,含血喷人。”在文末又说:“从十三

年(按即一九二四年)到今,我是在党(按指国民党)里走动,人家看了好像得意。他不愿

意投青天白日的旗帜之下,好像失意……今后他也鼎鼎大名的在苏州讲学了。党里的报纸也

盛赞他的读经主张了。说不定他也要投青天白日旗的下面来,做什么国史馆总裁了。”

〔9〕《解辫发》作于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文中所说“共和二千七百四十

一年”,指一九○○年。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厉王被逐,由共伯和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这

是我国历史上有正确纪年的开始。章太炎采用共和纪元,含有不承认清朝统治的意思。〔1

0〕“断发文身”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

祀,文(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又《汉书·地理志》:“粤(越)地……文身断

发,以避蛟龙之害。”据唐代颜师古注引后汉应劭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

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11〕黄克强(1874-1916)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近代

民主革命家。他曾留学日本,与孙中山同倡革命,民国成立后曾任陆军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