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无事的悲剧
果戈理(NikolaiGogol)的名字,渐为中国读者所认识了,他的名著《死
魂灵》的译本,也已经发表了第一部的一
半。·那·译·文·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总·算借此知道了从第二至
六章,一共写了五个地主的典型,讽刺固多,实则除一个老太婆和吝啬鬼泼留希金外,都各
有可爱之处。至于写到农奴,却没有一点可取了,连他们诚心来帮绅士们的忙,也不但无
益,反而有害。果戈理自己就是地主。
然而当时的绅士们很不满意,一定的照例的反击,是说书中的典型,多是果戈理自己,
而且他也并不知道大俄罗斯地主的情形。这是说得通的,作者是乌克兰人,而看他的家信,
有时也简直和书中的地主的意见相类似。然而即使他并不知道大俄罗斯的地主的情形罢,那
创作出来的脚色,可真是生动极了,直到现在,纵使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也还使我们像是
遇见了有些熟识的人物。讽刺的本领,在这里不及谈,单说那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
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例如第四章里的罗士特来夫,是地方恶少式
的地主,赶热闹,爱赌博,撒大谎,要恭维,--但挨打也不要紧。他在酒店里遇到乞乞科
夫,夸示自己的好小狗,勒令乞乞科夫摸过狗耳朵之后,还要摸鼻子--“乞乞科夫要和罗
士特来夫表示好意,便摸了一下那狗的耳朵。‘是的,会成功一匹好狗的。’他加添着说。
“‘再摸摸它那冰冷的鼻头,拿手来呀!’因为要不使他扫兴,乞乞科夫就又一碰那鼻
子,于是说道:‘不是平常的鼻子!’”
这种莽撞而沾沾自喜的主人,和深通世故的客人的圆滑的应酬,是我们现在还随时可以
遇见的,有些人简直以此为一世的交际术。“不是平常的鼻子”,是怎样的鼻子呢?说不明
的,但听者只要这样也就足够了。后来又同到罗士特来夫的庄园去,历览他所有的田产和东
西--“还去看克理米亚的母狗,已经瞎了眼,据罗士特来夫说,是就要倒毙的。两年以
前,却还是一条很好的母狗。大家也来察看这母狗,看起来,它也确乎瞎了眼。”
这时罗士特来夫并没有说谎,他表扬着瞎了眼的母狗,看起来,也确是瞎了眼的母狗。
这和大家有什么关系呢,然而世界上有一些人,却确是嚷闹,表扬,夸示着这一类事,又竭
力证实着这一类事,算是忙人和诚实人,在过了他的整一世。
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
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听说果戈理的那些所谓“含泪的微笑”〔2〕,在他本土,现在是已经无用了,来替代
它的有了健康的笑。但在别地方,也依然有用,因为其中还藏着许多活人的影子。况且健康
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
的读者的脸上,也就成为健康:这是《死魂灵》的伟大处,也正是作者的悲哀处。
七月十四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八月《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二号“文学论坛”栏,署
名旁。
〔2〕“含泪的微笑”这是普希金评论果戈理小说的话,见于他在一八三六年写的《评
〈狄康卡近乡夜话〉》。
三论“文人相轻”〔1〕《芒种》第八期上有一篇魏金枝先生的《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
好恶》,是为以前的《文学论坛》上的《再论“文人相轻”》而发的。他先给了原则上的几
乎全体的赞成,说,“人应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这是不错的,文人应更有分明的
是非,和更热烈的好恶,这也是不错的。”中间虽说“凡人在落难时节……能与猿鹤为伍,
自然最好,否则与鹿豕为伍,也是好的。即到千万没有办法的时候,至于躺在破庙角里,而
与麻疯病菌为伍,倘然我的体力,尚能为自然的抗御,因而不至毁灭以死,也比被实际上也
做着骗子屠夫的所诱杀脔割,较为心愿。”看起来好像有些微辞,但其实说的是他的憎恶骗
子屠夫,远在猿鹤以至麻疯病菌之上,和《论坛》上所说的“从圣贤一直敬到骗子屠夫,从
美人香草一直爱到麻疯病菌的文人,在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的话,也并不两样。至于说:
“平心而论,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原非确论。”则在近来的庄子道友中,简直是鹤立鸡群
似的卓见了。
然而魏先生的大论的主旨,并不专在这一些,他要申明的是:是非难定,于是爱憎就为
难。因为“譬如有一种人,……在他自己的心目之中,已先无是非之分。……于是其所谓
‘是’,不免似是而实非了。”但“至于非中之是,它的是处,正胜过于似是之非,因为其
犹讲交友之道,而无门阀之分”的。到这地步,我们的文人就只好吞吞吐吐,假揩眼泪了。
“似是之非”其实就是“非”,倘使已经看穿,不是只要给以热烈的憎恶就成了吗?然而
“天下的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又不得不爱护“非中之是”,何况还有“似非而是”和
“是中之非”,取其大,略其细的方法,于是就不适用了。天下何尝有黑暗,据物理学说,
地球上的无论如何的黑暗中,不是总有X分之一的光的吗?看起书来,据理就该看见X分之
一的字的,--我们不能论明暗。
这并非刻薄的比喻,魏先生却正走到“无是非”的结论的。他终于说:“总之,文人相
轻,不外乎文的长短,道的是非,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则空谈是非,何补于
事!已而已而,手无寸铁的人呵!”人无全德,道无大成,刚说过“非中之是”,胜过“似
是之非”,怎么立刻又变成“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了呢?文人的铁,就是文
章,魏先生正在大做散文,力施搏击,怎么同时又说是“手无寸铁”了呢?这可见要抬举
“非中之是”,却又不肯明说,事实上是怎样的难,所以即使在那大文上列举了许多对手的
“排挤”,“大言”,“卖友”的恶谥,而且那大文正可通行无阻,却还是觉得“手无寸
铁”,归根结蒂,掉进“无是非”说的深坑里,和自己以为“原非确论”的“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说成了“朋友”--这里不说“门阀”--了。
况且,“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魏先生的文章,就他自己的结论而言,
就先没有动笔的必要。不过要说结果,这无须动笔的动笔,却还是有战斗的功效的,中国的
有些文人一向谦虚,所以有时简直会自己先躺在地上,说道,“倘然要讲是非,也该去怪追
奔逐北的好汉,我等小民,不任其咎。”明明是加入论战中的了,却又立刻肩出一面“小
民”旗来,推得干干净净,连肋骨在那里也找不到了。论“文人相轻”竟会到这地步,这真
是叫作到了末路!七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