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学网络(guoxue.com)下载,注释在文末

 

人生识字胡涂始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2〕,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

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

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

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

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

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

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

的,又何尝少有?〔3〕人们学话,从高等华人以至下等华人,只要不是聋子或哑子,学不

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

之中,请恕我坦白的再来重复的说一句罢,大约仍然胡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

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拚命的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

且所读的书,也许是《庄子》和《文选》〔4〕呀,《东莱博议》呀,《古文观止》〔5〕

呀,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

之后,弄得乱七八遭,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

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

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胡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胡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

然也不会倒明白。然而无论怎样的胡涂文作者,听他讲话,却大抵清楚,不至于令人听不懂

的--除了故意大显本领的讲演之外。因此我想,这“胡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

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

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膀’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

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

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膀”和“岩”究竟是什么样

子,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钞来的,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此外

如“幽婉”,“玲珑”,“蹒跚”,“嗫嚅”……之类,还多得很。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

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

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

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

所含的意义,这是另一问题,在这里不说它了。

四月二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五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五号“文学论坛”栏,署

名庚。

〔2〕“人生识字忧患始”宋代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句子。

〔3〕指林语堂、刘大杰等。当时出版的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

刘大杰校点的张岱《琅嬛文集》等,其中有不少断句错误。参看《花边文学·骂杀与捧杀》

和本书《“题未定”草(六)》等。

〔4〕《庄子》、《文选》参看本卷第46页注〔13〕。〔5〕《东莱博议》宋代吕

祖谦著,是一部取《左传》中史事加以评论的文集。旧本题为《东莱左氏博议》,共二十五

卷,一六八篇。后来通行的是明人删节本,只十二卷,八十六篇。《古文观止》,清代吴楚

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读本,共十二卷,收自先秦至明代的文章二二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