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学网络(guoxue.com)下载,注释在文末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

当屠格纳夫,柴霍夫〔2〕这些作家大为中国读书界所称颂的时候,高尔基是不很有人

很注意的。即使偶然有一两篇翻译,也不过因为他所描的人物来得特别,但总不觉得有什么

大意思。

这原因,现在很明白了:因为他是“底层”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的作家。对于他的作

品,中国的旧的知识阶级不能共鸣,正是当然的事。

然而革命的导师〔3〕,却在二十多年以前,已经知道他是新俄的伟大的艺术家,用了

别一种兵器,向着同一的敌人,为了同一的目的而战斗的伙伴,他的武器--艺术的言语-

-是有极大的意义的。

而这先见,现在已经由事实来确证了。

中国的工农,被压榨到救死尚且不暇,怎能谈到教育;文字又这么不容易,要想从中出

现高尔基似的伟大的作者,一时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过人的向着光明,是没有两样的,无祖

国的文学〔4〕也并无彼此之分,我们当然可以先来借看一些输入的先进的范本。

这小本子虽然只是一个短篇,但以作者的伟大,译者的诚实,就正是这一种范本。而且

从此脱出了文人的书斋,开始与大众相见,此后所启发的是和先前不同的读者,它将要生出

不同的结果来。

这结果,将来也会有事实来确证的。

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七日,鲁迅记。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能发表。

高尔基参看本卷第197页注〔38〕。《一月九日》,是他描写一九○五年一月九日

彼得堡冬宫广场沙皇残酷镇压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的特写,一九三一年曹靖华译成中文,苏

联中央出版局出版。这篇小引原为这一译本在国内重印而作,后因故未能出版。〔2〕屠格

纳夫通译屠格涅夫,参看本卷第193页注〔2〕。柴霍夫,通译契诃夫,参看本卷第20

9页注〔153〕。〔3〕革命的导师指列宁。他在一九○七年称赞高尔基的《母亲》是

“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

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会有很大的益处。”(引自高尔基:《列宁》)一九

一○年,又在《政治家的短评》中说:“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他对无产阶级艺术作出了许多贡献,并且还会做出更多贡献。”〔4〕无祖国的文学《共产

党宣言》中有“工人没有祖国”的话,所以也有人称无产阶级文学为无祖国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