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张沛
崇拜名伶原是北京的传统。辛亥革命后,伶人的品格提高了,这崇拜也干净起来。先只
有谭叫天〔2〕在剧坛上称雄,都说他技艺好,但恐怕也还夹着一点势利,因为他是“老佛
爷”--慈禧太后〔3〕赏识过的。虽然没有人给他宣传,替他出主意,得不到世界的名
声,却也没有人来为他编剧本。我想,这不来,是带着几分“不敢”的。
后来有名的梅兰芳可就和他不同了。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4〕,是
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5〕
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6〕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
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
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
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
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士大夫们也在日见其消沉,梅兰芳近来颇有些冷落。
因为他是旦角,年纪一大,势必至于冷落的吗?不是的,老十三旦〔7〕七十岁了,一
登台,满座还是喝采。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被士大夫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
名声的起灭,也如光的起灭一样,起的时候,从近到远,灭的时候,远处倒还留着余
光。梅兰芳的游日,游美,〔8〕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他竟没有想
到从玻璃罩里跳出,所以这样的搬出去,还是这样的搬回来。
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
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
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
然而梅兰芳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十一月一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中华日报·动向》。
〔2〕谭叫天谭鑫培(1847-1917),艺名小叫天,湖北江夏(今武昌)人,
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曾被召入清宫升平署承值,为慈禧太后
演戏。
〔3〕慈禧太后(1835-1908)清代咸丰帝妃,同治即位,被尊为太后,是同
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老佛爷”,清宫中太监对太上皇或皇太后的称呼。
〔4〕供奉旧时对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清代也用以称进入宫廷的演员。
〔5〕竹枝词古代民歌,多为七言,历代文人常有仿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
十一:“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
《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6〕“小家碧玉”语出《乐府诗集·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7〕老十三旦即侯俊山(1854-1935),艺名喜麟,山西洪洞人,山西梆子
演员。因十三岁演戏成名,故称十三旦。清代申左梦畹生《粉墨丛谈》说:“癸酉(187
3)、甲戌(1874)间,十三旦以艳名噪燕台。”当时梆子腔深受劳动群众所喜爱,士
大夫则多抱歧视的态度,如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清同治十二年二月一日)中说:“都
中向有梆子腔,多市井鄙秽之剧,惟舆隶贾竖听之。”〔8〕梅兰芳曾于一九一九年、一九
二四年访日演出,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年访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