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琐记(一)
焉于
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札克〔2〕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
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八月份《文学》内《我的文学修养》)
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3〕的有些地方,是能使
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奇特的事情,在上海的弄堂里,租一间小房子
住着的人,就时时可以体验到。他和周围的住户,是不一定见过面的,但只隔一层薄板壁,
所以有些人家的眷属和客人的谈话,尤其是高声的谈话,都大略可以听到,久而久之,就知
道那里有那些人,而且仿佛觉得那些人是怎样的人了。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
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但我并不是说,这就成了中国的巴尔札克。
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
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
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札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
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
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
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
的“黛玉葬花”〔4〕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
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
《红楼梦图咏》〔5〕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
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遏
斯吉摩人〔6〕和菲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蕉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
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的听讲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一有变
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
八月六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八日《申报·自由谈》。〔2〕巴尔札克
(H.deBalzac,1799-1850)法国作家,他的作品总题为《人间喜
剧》,包括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九十余部。高尔基《我
的文学修养》中谈到巴尔扎克小说时说:“在巴尔扎克的《鲛皮》(按通译《驴皮记》)
里,看到银行家的邸宅中的晚餐会那一段的时候,我完全惊服了。二十多个人们同时在喧嚷
着谈天,但却以许多形态,写得好像我亲自听见。重要的是--我不但听见,还目睹了各人
在怎样的谈天。来宾们的相貌,巴尔扎克是没有描写的。但我却看见了人们的眼睛,微笑和
姿势。我总是叹服着从巴尔扎克起,以至一切法国人的用会话来描写人物的巧妙,把所描写
的人物的会话,写得活泼泼地好像耳闻一般的手段,以及那对话的完全。”此文载一九三四
年八月《文学》月刊第三卷第二号,鲁迅(署名许遐)译。
〔3〕《水浒》即《水浒传》,长篇小说。明初施耐庵作。〔4〕“黛玉葬花”梅兰芳
早年曾根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情节编演京剧《黛玉葬花》。旧时照相馆常挂有他演此
剧的照片。〔5〕《红楼梦图咏》清代改琦画的《红楼梦》人物像,共五十幅,图后附有王
希廉、周绮等题诗,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木刻本刊行。又有清代王墀画的《增刻红楼梦
图咏》,共一百二十幅,图后附有姜祺(署名蟫生)题诗,光绪八年上海点石斋石印,后屡
经翻版。〔6〕遏斯吉摩人通译爱斯基摩人,居住北极圈一带,以渔猎为生的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