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不累由你 |
欧定敬 |
每周5天混迹于上下班的车流人流里。十字路口的红灯似乎无力 阻挡行色匆匆的步伐。抱怨交通拥挤的人们又在人为地制造交通堵塞。 这时候,我常想起那首歌:“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 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 人们见面时不问寒不问暖,不约而同地问一句:“最近忙吗?” 回答多半是肯定的。做学生的感叹“成长的空间充满压力”;男性上 班族或许有“才非所用”的烦恼;职业女性或许不堪“双肩挑”的重 负;赋闲在家的老人则难耐“举目无亲”的孤寂;从政的大谈仕途坎 坷宦海浮沉;经商的痛陈“商场如战场”;治学的疾呼“脑体倒挂” 知识贬值…… 心理上的重重负累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终日奔波劳碌非但没有 让人们达成活得好一点的朴素愿望,反而落得个心烦意乱失去乐园的 境况。各色滋补品营养液神功元气袋蜂拥上市,或许能带给人们些许 脆弱的平衡,我却疑心这是否会收到治本的功效? 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并不意味着精神境界的同步提升。商潮涌 动、繁华满眼是件好事,欲壑难填、恶性膨胀就未必是什么新潮。从 根本上说,人永恒地面临着一大困境——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 他欲望的能力。生也有涯,欲也无涯,自然就不胜其累,难免“行叹 复坐愁”了。明知“银子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偏有人为此孜孜以 求心力交瘁;明知“生前身后名”实属虚妄,偏有人为之终日营营殚 精竭虑;还有人缺乏人生定位,见异思迁,得陇望蜀,到头来“竹篮 打水一场空”。功利色彩过于浓厚,欲望之躯过分鼓胀,便是现代人 疲累的根由。 我相信“境由心造”的说法,累与不累全在乎各人的感受。这世 间既有追名逐利患得患失之徒,亦不乏淡于名利潇洒度日之人。所谓 “潇洒”,其实就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情怀。这种情怀存在于山水 田园诗中,存在于性灵小品中,也存在于所有懂得工作又懂得生活的 人们心中。具备这情怀的人,对自己对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有所为 有所不为。他会选择一份适合自己性向的工作,发挥最大的潜能来造 福社会却不求回报,因为他从创造中已获得极大的满足;他决不为房 子票子或传宗接代生孩子而草率成婚,因为他知道爱与被爱的相互答 应才是婚姻的根基所在;他不在意钱囊是否羞涩或者名片上有无头衔, 因为他的内心充实而高贵;他无所求故而无所惧,从从容容、坦坦荡 荡地活出自己。如果遭遇不可抗力的侵袭,他就会选择一种达观的态 度,自可应对裕如。参透了生命有限的命题,并不使他沮丧颓靡,反 倒让他专注于过程的精彩,着力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生命中的每一天 都值得珍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值得品味。安卧眠床、喝茶饮酒、 谈天说地、散步游览、交友嬉戏、曼舞轻歌、闭户读书、养花莳草、 弈棋听戏,凡此种种均属赏心乐事,我等凡人总不会无福消受吧?关 键在于能否放松身心、虚己待物。弃绝浮躁,独抒性灵,便不致为物 所累,便令天下万物皆备于我,从而感悟天地间的一切大有,成就一 个鲜活灵动的生命。 归根结底,心理上的累还得靠调整心态来消解。从这个意义上说, 累不累全凭各人的意愿。我一直记着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讲述的 那个故事,并为之感动莫名——老盲人遵嘱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之后, 从琴槽中取出保存多年的纸条,旁人告诉他那根本不是什么药方,只 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终于没能睁眼看看这个世界。这时,他才幡然 悟觉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都是多么快乐! 把握存在的分分秒秒,体验过程的多姿多彩,“永远扯紧欢跳的 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也许这便是活着的真谛。 (摘自《共进盖碗茶》,作家出版社2000年6月版,定价: 14.00元。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2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