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无隐私

傅浩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合作的需要,标
准化便不可避免。然而,工业的标准化渐渐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
就造成了可怕的后果。人的行为,甚至思维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模式化,而异化。一个明显的表现即,现在西方社会似已无隐私可
言。这对于西方人尊重个人隐私的标榜不啻是极大的讽刺。

  超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报定了人们吃什么。大量的成品、半成品
加工食物方便了用户,也限制了用户。加之标准化的快餐业的发达,
电视烹调节目和烹调书的教化,可供选择的大众日常食谱几可一目了
然。西方人也乖得很,遵纪守法,早餐吃什么一般都有固定程式。所
以,什么都可能成为传统,比如上午咖啡下午茶,雷打不动。据说人
们总是吃同样的食品,会导致情性趋同。难怪西方人越来越缺乏个性,
而倾向于随波逐流了。时装表演和广告引导人们穿什么,从外到里,
包括胸罩和贴身内裤。广告告诉人们用什么,包括最隐秘的私人用品。
影视杂志教人们做什么玩什么,包括做爱的方式。欧洲某国电视台每
星期五晚都播放三级黄色影片,可以想像国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摹
仿其中姿势做爱的情景。西方有些人做爱大呼小叫,好像生怕左邻右
舍听不见,大概也是因为没有什么秘密可保之故。更有甚者,他们不
仅不保密,还偏爱抖露隐私,动辄把个人私事拿到电视台去曝光,简
直没有什么不可以启齿和展示的,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笔者曾看
过一个类似我们的“实话实说”的电视节目,其中为人妻者与第三者
大打出手之类的事屡见不鲜。还有一个娱乐节目,有人在其中当众裸
体跳绳,有人舔吮别人的脚丫子。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些人不免有些
暴露癖。但更多人是为了金钱,而故意出卖自己或别人的隐私的。例
如有的罪犯把自己的作案经过和动机卖给出版商或电视台,有的与名
人有染而后反目的女人或男人则靠出卖丑闻而发了财。耐人寻味的是,
他/她们的行为赢得的更多的不是谴责和鄙视,而是羡慕和同情。真
所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不过,西方人已见怪不怪了。人
们尊重隐私,更尊重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讲,自由也是一种隐私。

  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你的想象力肯定会大大衰退,因
为你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猜想得到一扇扇窗口后面发生着什么。否则
一有机会,人们也会自动展示给你看。

  表面看来,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一切似
乎都是透明的。实际上,民众并不可能真正做主。至少,他们为时尚
这个无形的暴君所左右所愚弄着。而时尚的创造又跟权力和大众趣味
有关。时尚即某种形式的标准化:标准化的好处之一是便于管理。

  西方人标榜尊重个人隐私,实际上个人隐私在西方已几乎成了超
级市场货架上的商品。

  早在60年代,评论家乔治·斯泰纳就曾撰《夜话》一文,指出黄
色文学之为害即在于剥夺了人的最后一点隐私。时至今日,后现代的
大众文化更是如洪水猛兽一般势不可挡。人人住一样的房子,人人吃
一样的加工食品,人人看一样的电视节目,人人以一样的姿势做爱,
直至最后人人以一样的方式思维。一切都标准化,这就是时尚。它对
人的隐私毫不留情地侵凌。一位奥地利青年画家的作品题为“孤独,
但不孤单”,画的是夜色中一幢幢楼房,一扇扇亮着灯光的窗户。不
错,从这样的风景中走过,你可以想见窗内都有差不多的摆设,人们
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偶尔你还可以听见与色情片中差不多的叫声。
乔治·奥韦尔在《1984》中幻想的以政治手段达到的效果,现在西方
正用文化手段实现着。还是马克思说得对,资本主义社会只有私有财
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此外没有什么不可在媒体上暴光的。什么妓女
如何拍四级片啦,什么连续杀人犯如何作案啦,什么丈夫如何变性啦,
什么教士如何狎童啦,等等,中国人所谓做得说不得的事儿,只要有
人付钱,就都可以在电视上现身说法,侃侃而谈。甚至进入电脑网络,
知识共享。佛云:无知乃一切痛苦之根源。问题在于,信息时代,知
识爆炸,并不见得使人较不无知,倒是使人更易误知。

  自由的可贵之处在于人可以拥有和保护隐私,而不在于任意公开
或挖掘隐私。

  如果西方人真的尊重隐私,戴安娜也不至于死于非命;克林顿也
不至于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