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热点



心理卫生与精神疾患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徐声汉


  过去的一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世界卫生日的内容定为“精神卫生”,提出的口号是: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但我仍深感社会对精神疾病偏见未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漠视、蔑视,坚冰未破。仅就精神分裂症而言,全国有七、八百万病人,折磨拖累着成千上万个家庭。但不是被病找上门,不犯到你,社会可以对之视而不见,或不把它当作可以进行医学干预的疾病;相反对心脏病、尿毒症、白血病、癌症及种种不治之症,却十分容易得到他人的同情,常常能唤起社会的关爱,报纸、电视乐于报道,大加渲染。对精神病人医者想通过媒体作些宣传,让大众了解病人处境,让病家多一些精神病防治知识,可精神病这个问题就一直难登大雅之堂。长期以来对自杀数字、精神病发病情况,不肯公开报道,现在虽有改观,但仍受到很大限制。

  对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知识普及,我国较国外滞后许多。过去一度是盲目乐观、形而上学,认为社会制度好了精神病也自然会消灭;长久的思想影响还是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歧视,以致精神病找上门许多家属还是讳疾忌医,羞于启齿,不愿公开,似乎他们家祖宗真是缺了德才让子孙得上这个病,既不想求医,也就不需要这方面知识。至于一些心理偏差,非精神病性障碍更被视为思想问题、闹情绪,不仅视精神病院为畏途,连心理门诊的边也不敢沾。常常是托人问病,代人看病,就是不肯让本人来求诊。一个医务人员,上高中的儿子突然死亡,对外人称是心脏病猝死,实际是自杀身亡,经了解早已有些心理偏常,但父母视而不见;对这飞来横祸,母亲承受不了,产生了过度的夹恸反应,以致茶饭不沾,寝卧不安,已几周不能上班,经指点去看了心理门诊,医生开出氟西汀、舒必到、氯硝安定等药,但家属没有按医嘱给服,想等她慢慢地把儿子忘了,人也就会正常了,可她不仅不上班,成天呆坐,神思恍惚,常叨念着等儿子回来……其实她这种心理“反应状态”是有药可医,有法可治的,但家里人认识不到。就生理心理健康而言,我国老百姓至今仍处于精神卫生组织的贫困状态,需要大力的宣传、普及。

  我国老一辈的专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了心理卫生的启蒙运动。我为写科普文章,也查看些以往资料,夏镇夷教授发表于上海《申报》的“精神病人也是人”,所宣传的观点、内容,至今并不过时,还适用于我们现代的情况,我在编写《战胜心灵顽疾》这本普及精神分裂症知识的书时,几乎是整段地摘抄了其中内容。

  时间隔了半个多世纪,看来我们还需要把老一辈开创的精神卫生启蒙运动再继续下去,把知识教给人民。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